第一百五十三章 铸炮(一)(2 / 2)

明末大军阀 东仙轩辕 3639 字 2024-02-24

一名工匠当即说道:“回大人,当然是先制造泥模了!”

在来火器督造处之前,刘衍已经画好了新式火炮的草图,此番要制造的火炮是一种滑膛炮,大体也可以算是一种仿制的红夷大炮,不过蓝本要稍微先进一些。

这时眼见一切齐备,崔明源也想看看刘衍的技术是什么样的,与自己知道的铸炮技术有什么区别,便笑着说道:“大人,咱们是不是开始铸炮?”

此外火炮没有炮耳,而且有头重脚轻的毛病,如果装药太过密实,就会在开炮的时候颠倒自行炸裂。

于是,刘衍便直接推翻了众人的建议,说道:“如果不用泥型,而是用铸铁做铸模呢?铸铁里没有水气,也不会形成气泡,成品率将会极大的提高吧?而且铸铁做铸模产出的火炮内外壁都会比较光滑,这样也可以减少表面清理、选洗内堂的工作量!”

听到这个概率,刘衍也是眉头紧锁,显然是非常不满意的。

听到刘衍的话,崔明源和众工匠都是傻了眼,他们在学徒的时候,就是用的泥模来铸造大炮,一直用师傅传下来的手艺做了多少年大炮了,却从没想过用铸铁来做铸模。

刘衍笑着问道:“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铸炮?”

所以,在来火器督造处之前,刘衍就已经打定主意,对大明现有火炮的这些缺点进行改进。

崔明源眼见刘衍想要考考自己,便笑了笑,之前自己可是已经做足了功课,便说道:“小人遵命,这铸炮最好是使用铜,这样火炮的寿命,会比生铁铸成的火炮长许多。如果是使用生铁铸炮的话,造价会低上不少,而且生铁含硫较少,也很适合铸炮,所以小人建议咱们使用生铁铸炮。”

崔明源、钱樰、谭晓大和众工匠闻言都是一怔,他们完全没想到身为防守官的刘衍竟然还懂这么专业的问题,互相看了一眼:原来防守大人真的懂铸炮!

还是崔明源回道:“大人高见!这泥模确实容易藏水,所以我们做好泥模之后都要风干一个月才会使用。不过即便是这样,还是免不了有些微水气使铜炮形成马蜂窝,一般情况下平均铸十门炮才有一门炮堪用。”

刘衍听着崔明源的话,脑海里也是回忆着一些资料来:在历史上,明代的闽粤地区出产的生铁就是以质地优越著称,该地区的炼铁工场因为以木炭为燃料炼铁,含硫量比北方使用煤炭炼制出来的生铁要低得多。而硫正是使生铁变脆,品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

于是谭晓大一面指挥手下工匠抓紧时间做着准备,将一应铁料和工具准备齐全,期间炮匠崔明源也一同帮忙,指点那些学徒和工匠补充一些器具。

到了后来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奉命练兵以拱卫京城的时候,就建议朝廷在福建和广东招募匠人来京铸炮。崇祯三年,他又自请赴广州铸炮,其原因便是:“工匠甚众,铁料尤精,价亦可省三分之一……”而在崇祯初年,两广总督王尊德一次性就铸炮二百门。

崔明源和其余工匠也是纷纷附和着。

崔明源等人提出的铸炮办法也是此时中西方的主流方法,可是却被刘衍否决了。崔明源和钱樰不由得在心中暗道:“防守大人果然是不太懂得铸炮的!”

刘衍却不是很满意,当即否决了众人的提议。

幸好火器督造处存有不少的优质生铁,所以铸炮需要的主要材料直接取来就好了。

不过这些工匠毕竟也是有着丰富的经验,经过刘衍的这么一点拨,立刻就是灵光一闪,都觉得用铸铁来做铸模确实是个好办法。

刘衍准备仿制的是后世19世纪早期法军的12磅加农炮,并且根据刘衍所知道的知识加以改良了一下,将火炮的炮身加长、炮筒加厚。

同时,谭晓大又从手下人中精心挑选了二十名工匠,作为铸造火炮的主要人手,听从刘衍和崔明源的指挥。

谭晓大闻讯也很是吃惊,便一同过来一探究竟。

刘衍其实早就猜到了会有人问到这个问题,便说道:“用铁模铸造火炮之时,先在模的内表面刷上用细稻壳灰与细沙泥加水合成的涂料,再涂刷极细煤粉调制的

刘衍所说的这个办法其实都记录于明末赵士祯的《神器谱》之中,在穿越之前刘衍也是详细阅读过,因此自然是顺手捏来。

听到刘衍的话,崔明源与二十名工匠又一次陷入一片沉寂,他们默然思考着刘衍刚才所说的方法。

其实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属模型铸造器具的国家,早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铁范成批铸造生铁农具和工具了。其中提到的使用铁模铸造采用的双层涂料,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铸造技术的演进,甚至都并非赵士祯首创,这一点刘衍还是记忆犹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