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明点头说道:“既然这样,那下官就将这些细则完善一下,形成一个题本,交内阁审议通过好了。”
王承恩不知道如何回答,这天下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家财万贯的,要是将文武百官的钱财都收归国有,朝廷还不知道会富有到什么地步,连王承恩都不敢想象!
崇祯帝看了沉默不语的王承恩一眼,有些不满的哼了一声,随后说道:“刘衍呢,他不是回京了吗,为何不入宫见朕?”
宋公明说道:“关于商贾、士绅、豪强的细则,下官会详细拟定。”
“老仆在。”
刘衍点头说道:“观望是一定会的,所以朝廷十五部的官吏要带头,京城官吏也要
此时崇祯帝已经全完没有了帝王的风范,直接站了起来,大声叫嚷着。
崇祯帝看过之后,问道:“如此,朝廷可增收多少?”
“财产税?”
随后刘衍对宋公明说道:“商人和地方的士绅、豪强也是如此,必须在限定期限内完成报备。不过报备之后并不需要缴纳财产的三成,只是在子嗣继承家产的时候,要向朝廷缴纳三成的财产税。”
当刘衍拿着财产税征收的方略来到御书房的时候,崇祯帝正在翻看此前内阁上报的奏章。
随后刘衍与岳明、宋公明带着财政部、商务部的官吏忙碌了几天,为新政再填一条。
可是随后刘衍派人送来的大量证据,以及国防军将士运回京的数额巨大的钱粮,却熄灭了崇祯帝心中的怒火,让这位年轻的皇帝开始深思起来。
此时岳明说道:“朝廷的那些官吏有机会将自己贪墨的钱财洗白,一定会争先恐后的向朝廷报备的,同时朝廷可以拿这些钱粮去赈济百姓、发展民生,也可以有效的安抚百姓,一举两得。”
刘衍说道:“财产税除了官员的首次报备的时候会收取一笔之外,剩下的时候只有官员、商贾等富人家业传承的时候才会收取,所以每年增收多少,确实不好统计。”
如今在吏部账面上的大明文官武将至少有八千二百一十七人,以刘衍对大明官场的了解,这个数字肯定是有水分的,各地实际的官吏人数至少要再上浮三成,就按照一万一千人计算好了,这些都是七品以上的官吏。
“多少!”
而且,一旦这些官吏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加倍搜刮百姓的话,也没有那么容易,只要新政在各地落实,督察部、刑部、公诉部在各地都设立了独立于各地官府的衙门,再加上军情部对内的监控,刘衍便有信心能够将贪腐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而地方上呢?
按照吏部的档案记载,账面上的文官数量为两千四百四十五人。加上各地的卫所兵将,这个数字恐怕要翻一倍。
然后就是按照财产在五千两以下官吏占两成,侥幸蒙混过去的官吏占一成计算,以这几次抄家的经验来看,大明官吏家中有十几万两银子是“标配”,只多不少,暂且按照十五万两计算好了。
只要朝廷官吏交了这笔钱财,剩下的七成就是合法的。
当然,当这些官吏去世之后,其子女想要继承财产,还要再交一笔总金额三成的财产税,后代依此类推,就好像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一般,逐代削减那些官吏的财产。
其实刘衍一开始是计划仿效后世的办法,采用阶梯扣税的细则,家财越多,累计缴纳的财产税就越高,家财越少,缴纳的比例就越低。
“是。”
“谢陛下。”
“你说大明的官,真的如此富有?刘衍每一次抄家拿人,都能抄出几千万两银子来!”
崇祯帝放下手中的奏章,说道:“目前新政已经在北直隶、山东、宣府、山西、河南、南直隶、四川全面铺开,各地的流民数量大大减少,朝廷的岁入也开始增加,这些都是刘阁老的功劳,朕是看在眼里的。”
崇祯帝眉头紧锁,说道:“看来,刘衍又要捅马蜂窝了!”
如此算下来,三成的财产税,朝廷便可以收取至少三亿四千六百五十万两!
可是转念一想,自从大明隆庆开关之后,大明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手工品就畅销海外,哪怕后来朝廷再度禁海,可是民间走私、朝廷官营的海外贸易始终没有断绝。
可以说自从隆庆开关之后,大明的对外贸易就一直是贸易顺差。按照史料记载,到了天启、崇祯两朝的时候,甚至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都流入了大明!
只是这些数额巨大的白银都流进了官商集团,装进了豪强、士绅的荷包里,大明朝廷并没有分到多少利益,这也间接造成了明末朝廷的财政困境。
所以大明并不是没钱,相反还非常的富有,富有得超出刘衍的想象,在大明官商集团的钱库里,至少有几亿、甚至是几十亿白银,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于是面对崇祯帝和王承恩的惊诧,刘衍说道:“陛下没听错,是至少三万万两白银!只要财产税连同新政推行下去,今后至少十年之内,朝廷都不会再为钱粮而困顿了。”
崇祯帝听完之后颓然的坐下,然后咬着牙愤恨的说道:“朕准奏了!刘阁老就放手去干,替朕,将他们贪去的银子拿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