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想法很快便被崇祯帝否决了,刘衍要真的想除掉太子和自己,根本不用这么麻烦,刘衍可用的办法太多了。
随即李定国便当众颁布了几条军令,然后对众人说道:“现如今已经是四月了,春暖开,气候尚未炎热,正是大军出征的大好时节。按照国防部给出的期限,我西路军将在七天之后从龙门关出发,直接杀进草原,一路向沈阳方向紧急,扫荡沿途的蒙古各部部落!”
“四月二十日??”
此话一出,崇祯帝猛地站了起来,难以置信的看向刘衍,就连郑芝龙和王承恩也是震惊不已,看向刘衍,不知道刘衍这是什么意思。
刘衍则是昂首看向崇祯帝,说道:“陛下明鉴,如今我大明国势复起,待到大军收复辽东之后,朝廷兵马还要收复乌斯藏和西域。也就是说,今后数年、甚至是十几年、几十年中,我大明需要的都是一位尚武的太子。”
李定国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即脸上的笑容一收,说道:“不过本督要将丑话说在前面,如果有谁在大战之中不听号令,或者对于本督的号令打折扣,那本督可不会留情面。诸位都是跟随阁老起家的老人,本督虽然是半路出家,但也是阁老的追随者,是大明朝廷的忠臣,希望本督与诸位能够同心同德,不负如此大战之盛况!”
“陛下,如今陛下已经册立太子,太子已有十六岁的年纪,但是却缺少威望。臣奏请此战太子作为大军监军,一同前往山海关,随同臣一起出战辽东。”
众将闻言顿时热血沸腾,纷纷起身抱拳,大声说道:“末将领命!”
这时刘衍说道:“启奏陛下,臣还有事启奏。”
“不行!!”
“嗯?”
一旁的郑芝龙也要劝一劝,却见刘衍直接正色说道:“此番朝廷出兵八十余万精锐,难道我大明的八十万精锐,都保护不了太子殿下的安全吗!”
就在王承恩心中暗暗想着的时候,几人已经来到了御书房外面,王承恩通报了一番,刘衍和郑芝龙便迈步走进了御书房内。
正所谓兵凶战危,万一太子朱慈烺有个三长两短,那大明将来交给谁??
一瞬间,崇祯帝心中冒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想法:“刘衍该不会是想借着大战的机会,除掉朕的太子吧?”
刘衍和郑芝龙都再次拜谢,随后崇祯帝询问起大军正式出击的日期。
刘衍说道:“启奏陛下,按照国防部制定的统一计划,三路大军将在四月二十日同时出发,三路大军同时进攻,不惜代价剿灭满清、收复辽东!”
此时崇祯帝的心情很好,面带笑容的问道:“刘阁老有何要事,但说无妨。”
面对刘衍的话,崇祯帝和王承恩、郑芝龙无力反驳,刘衍随后说道:“太子殿下随军出征,不但可以提升大军士气,也可以让辽东的汉家百姓看到国朝的决心,让他们知道,朝廷没有放弃他们,陛下没有放弃他们,要让辽东的汉家百姓知道,黑夜即将过去,大明的光辉将再次照耀在辽东的千里江山之上!”
在二人的身边,王承恩带着两个小太监在一旁带路,看着刘衍和郑芝龙二人,王承恩心中暗道:“国朝终于要出兵了,这可是万民期待,国朝上下、军民官商已经期待了几个月时间了,终于要到这一天了!!”
“臣刘衍(郑芝龙)拜见陛下!”
众人互相看了看,对于李定国此人,众人原本的印象还是流贼的降将,可是现如今李定国毕竟是皇明军事学院的“高材生”,而且在湖广总兵官的任上,也打出了不错的军功来,为朝廷立下了功劳。此番李定国更是被刘衍提拔起来,可以说是火线上任,众人自然也对李定国高看了一眼。
此时崇祯帝已经接到了内阁的奏报,换上了一身冕服,可见崇祯帝对于今天会谈的重视。
李定国见状心中感叹:“阁老之所以能够一路发展壮大,不是没有道理的,光是国防军各部令行禁止,只要有号令,谁都可以率领征战,如此制度便已经与秦朝时相同了:兵马便是国朝的军队,而绝非私兵,出之能战,战之能胜,这才是王师!”
崇祯帝说道:“就只有几天时间了,希望将士们能够旗开得胜!”
其实让太子朱慈烺随军出征,也是刘衍为将来设下的一个伏笔。
崇祯帝虽然现在对自己的成见少了许多,但是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了,刘衍需要培养一个崇尚新政、开拓进取的太子,大明也需要一个“新型皇帝”。
随后刘衍与郑芝龙来到德胜门,陈新甲、岳明、赵民、王炆镇等朝廷各部尚书率领朝中大臣,还有已经率军抵达北京城驻守的山东巡抚颜继祖等人,都已经等候在这里。
刘衍、郑芝龙与众人寒暄了一阵,便在众人“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恭祝声中,率领数千精锐从德胜门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