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贸的增加,每年可能出现一万五千艘次,有数以十万计的大明商人、百姓在海外诸国漂泊,最后在地方港口定居,娶妻生子。
当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大明百姓定局海外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大明的影响力诸位能想象吗?”
众人陷入沉默,虽然问了这个问题,但他们无法想象。
可龙椅上的崇祯却是能想象的,因为当年战火纷飞,国土破碎,中华民族遭遇极大危机时,海外华侨喊出了‘不失中华之尺土,有死而已’的口号。
如果你以为只有口号,那你就错了,不仅喊出了口号,不少更是告别海外,驰援回国。
八百万华侨有一半以上捐款,有数据统计的高达三十三亿,还有未统计到的呢?
不仅捐款,还有购买国债、回国投资等等,高达数十亿元。
那个时期,一块钱可以买四十斤大米、三斤猪肉,三十三亿元那是何等可怕的购买力。
没有华侨的这数十亿支持,即便是能胜利,也要多牺牲上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和百姓。
想到这里,崇祯突然想到了后世扶桑大规模移民的换国计划。
诸如战争时期的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试图移民五百万控制辽东,再如将犹太难民安置在辽东利用经济控制辽东的河豚计划。
以及近期的桑巴扶桑社区,超两百万移民至桑巴,疯狂购买土地,政商界都被入侵。
民间都在议论说这是扶桑的换国计划,真假尚且不知道,但可以肯定个的这些大量移民的地方拥有巨大的话语权,这不就和大明如今的海贸是一个道理吗?
大明没有换国的想法,也看不上,但对海外的影响力却是急需的,现在需要,未来更需要。
在思索间,袁可立再次出声了:“况且诸位提的弊端也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集体工坊、集体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既然是市场经济,那就会有市场自行调节。
当遍地都是集体工坊的时候,供大于求,货物积压,集体工坊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再说了,集体工坊是我们提出来,真要实施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虽然制定了各种制度来规范和束缚,但不要低估了人性和他们的聪明,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只要是制度就能绕过或者突破,矛盾是必然发生的。
一两个、十个八个被爆出矛盾的时候,只会劝退观望的人。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局限性,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不知道,或许几年十几年后集体工坊不适应了又发展处新的方式,但至少在实施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利益。
况且,朝廷又不强制推行,只做几个给百姓们做个样,民间怎么搞那就由民间自行决定呗。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集体工坊的利远大于弊。”
说完这一切后,袁可立转身朝着崇祯躬身:“臣恳请陛下允许!”
袁可立站在这么高的角度上分析了,众人想反对也没法反对了,只能将目光看向了皇帝,等待着皇帝的决定。
崇祯自然是知晓众人的想法,思索了几息后突然问道:“诸位知道金国为什么进攻宋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