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章 玄甲吞城(一)(1 / 2)

大魏风华 东有扶苏 3054 字 2天前

拂过居庸关的风总是带着股铁锈味,这段最为雄伟的长城上,留下了千万柄刀剑的痕迹,扶着垛口远眺的杨盛微微眯着眼睛,好像能透过那莽莽群山,看到塞外苍黄的草浪正被风卷向天际。

脚步声响起,他没有回头,开口的声音沉砺得如同磨刀石。

“粮秣齐了?”

“本身就没有多少能带的,自然不需要什么时间准备,”赵裕扶着剑落后杨盛半步,表现出了对这位独镇西凉十余年老将的尊重,“战马都配了十成精料,毕竟吃了这一顿,也不知道这一路还能不能吃饱。”

杨盛转过身,看着这个年轻得朝气蓬勃的将领,轻叹一声:“我真是疯了...才会觉得你这个主意不错。”

“王爷平定西蜀的时候,曾教过我一句话,人只有在没有什么能失去的时候才会陷入疯狂,正如我那二哥--而我们现在很明显还有着很多能押上桌子的东西,所以严格来说,我们只能算是赌徒。”赵裕平静开口。

光看眼下这副模样,已经很难把他和当初蜀地那个无忧无虑的藩王三子联系起来--但考虑到这两年他走过的那些地方,见证的那些事情,甚至还独自走了一趟高丽见证了一个国家的倾覆,一个男孩用了这么些时间成长为一个男人,好像也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毕竟当初曾和他勾肩搭背议论着路过的漂亮女子的另一个人,现在都已经是金国的国主了,而他只是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勋贵子弟,变成了能平静面对自己命运的将军而已。

“我知道你对王爷推崇备至,毕竟王爷的人格魅力摆在那里,我自己也是这样,王爷走了一趟西凉,我就也心甘情愿地想跟着王爷闯荡出一个未来,”杨盛揉了揉眉心,“可这不意味着我们连王爷打仗喜欢冒险的性子也要学...你到底知不知道这个计划意味着什么?”

赵裕轻轻点头:“当然。”

“三万西凉铁骑--这其中还有五千是刚刚习惯战马和武器的新卒,西出居庸关,过怀安、天成、云中、长青,奔袭大同,拔掉辽国西京道的枢纽,一锤定音。”

杨盛的脸皮抽动了一下:“真是疯了...这段路会很长,长到能让人绝望!”

“的确很长,就算是一人双马,行军也要半个月,还没有算上攻打沿途城池搜集补给粮草的时间,而且西京道的兵力这半年来都在有意地朝东面布防,这意味着我们是正面突破西京道辽军的防线,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绕开敌人,”赵裕说,“难度应该挺大的。”

“这可不是一句简简单单‘难度应该挺大’就能盖过去的啊...”杨盛说,“最有可能的是这三万骑兵都死在奔袭的路上,如果运气好说不定能杀到大同城下,然后被断掉后路围死--但结局都差不多。”

赵裕微微摇头:“关于这个...其实也许不用这么悲观,总的来说,如果辽国的西京道是铁板一块,那么三万骑兵杀进去的确是送死,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他走到长城边上,指着西京道的方向:“首先便是王爷收复幽燕后,西京道与辽国中枢的连接断开,导致西京(大同)实际意义上成为了一座孤岛,这对大军的士气打击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是这一年来西夏都不遗余力地在西侧进攻,虽然西夏的那些兵...”

赵裕收回手,尴尬地摸了摸脸侧,叹息道:“...挺弱的,但却也实打实地在和西京道的辽军换人命,虽然他们至今都没有将战线推到清水河畔,但至少辽军需要调集兵力防守城池,如此一来西京捉襟见肘的兵力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还有一点,”他说,“那就是萧弘和那些汉姓将领...其实我之前一直不理解王爷为什么会看重萧弘那个一败再败的降将,这种反复无常的性格,实在不是什么好的扶持人选,但现在看来,王爷才是高瞻远瞩--因为比起兵力的减少士气的下降,人心的离散才是最要命的。”

杨盛静静地听着,他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将领,或许镇守西凉这么久,他也有某些军事管理地域政务上的心得,但他终究是个提刀砍人的武夫,对于这些细致入微的东西,显然还比不上读过书识过字接受过良好教育甚至被顾怀带在身边言传身教的赵裕。

“上京道那边可能会因为辽帝悍然清洗朝堂,给了汉姓人一个上升渠道而暂时安稳,但已经隔绝的西京如何能安定下来?萧弘带着一众汉姓将领,已经在西京道开辟了好几个反抗辽军的聚居地,他们甚至还占领了几座城池,而聚在他们身边的,除了那些被萧弘的鬼话骗得以为真的会有那么一个未来的士卒、平民,其余便是当初被王爷放还到西京道的几十万难民了,只要他们还在一天,西京道就永远没办法安心抵御随时可能发生的进攻。”

“想象一下,几十万衣食无着、走到哪儿都被驱赶,甚至连那些重兵把守城池都进不去的难民,会掀起怎样的乱象?根据锦衣卫送回来的消息,光是大同就已经被他们冲击了三四次--而每一次都有过万难民死在大同城门前,这还是西京的枢纽,其他地方该有多夸张?杨将军你觉得奔袭大同太过冒险,然而实际上如今的西京道,早已是处处透风的烂筛子了。”

这一番剖析简直就像是靖王爷站在这里会说出的话一样,杨盛的眼神变了几轮,最后慢慢坚定下来。

“的确有道理,那我陪你赌上一次又何妨?”他说,“就像你说的,眼下的大魏赌得起,也输得起,西京道对于大魏来说,就是嘴边的肉,只要北线东线不出事,吃下去只是迟早的问题,三万西凉铁骑死在大同,会伤筋动骨但不至于满盘皆输,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很长,若是我们贸然出兵,王爷怪罪下来,我一力承担!”

赵裕怔了怔,随即嘴角微微挑起,摇了摇头。

杨盛皱起眉头:“难道你还要和我抢着担责不成?可别忘了,我才是西线主将,你能抢得过我?”

“不,我的意思是,前些日子我便走锦衣卫的路子给王爷送去了信,而王爷的回信昨日也到了,上面说可以,你我是西线主将,只要我们两人都无异议,西线战事就由我们统筹,”赵裕憋着笑,“所以说这不是两个想立功想疯了的将领自作主张出兵奔袭,而是一场正规的军事出征...诶杨将军你干嘛?”

被年轻后生调侃了一轮的杨盛差点转身就走,一张脸黑得跟锅炭一样--感情自己刚才那义薄云天大义凛然的一番话压根就没必要说?亏自己还摆出那么一副老前辈关怀后辈的模样,这小子怕是快忍不住笑出来了吧?

知道自己搞不好要挨顿打的赵裕连忙端正了脸色,看向北方,转移话题道:“算一算时间...那边应该快打起来了吧?”

“前些天王爷亲临北线的消息就送了过来,开战差不多就这几天,”杨盛顺着赵裕给的台阶下,“但无论结果如何,都于西线战事无影响,只要能打穿西京道,拿下大同,我们就没有辜负王爷的期望。”

“的确,那么现在就只剩下两个问题了,”赵裕说,“一个是西夏,在这场奔袭中,他们该扮演什么角色?从西夏在西侧进攻这么久都没对西京道辽军产生威胁的结果来看,他们是不太能指望得上的;另一个嘛,就是萧弘了。”

提起西夏,杨盛也叹了口气:“我跟西夏打的交道比较多,只能说一个被灭过国的国家,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让人满意了,起码他们没有被辽军打到国都然后向大魏求援,既然我们决定要用最快的方式扫平西京道,那么他们能起的作用便是牵制辽军部分兵力,以及提防西域而已...至于你说萧弘?萧弘能是什么问题?他不是已经降了大魏,在为王爷奔走么?”

赵裕摇头,脸上的神情很怪异:“说是降了大魏其实不恰当...我做过王爷亲卫,所以对于萧弘的事情了解得比较深,与其说他是在为王爷奔走,不如说是王爷一点一点把他逼到了今天这个地步,王爷对他的许诺是他可以成为辽国的英雄--当然辽帝的那一番动作让这句话成了泡影,起码在上京那边他更像是辽帝用来清洗朝堂的刀,所以他后来逃入西京道举起反旗,大概是觉得他可以在风雨飘摇的西京道搞出些事情来,类似于...占地盘之类的。”

杨盛恍然大悟:“难怪他那么拼命,原来是觉得打下来的地盘以后都会归他?”

“也不是不能这么理解,毕竟辽帝的魄力让他成了个丑角,王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搭理他,他接受了西京道那些汉姓将领和不满辽国的难民后,有这种心思倒也很正常,所以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奔袭大同,一开始他可能还会成为我们的助力,可当他发现我们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尽收西京道后...”

“他说不定还要帮着辽人守大同?”杨盛瞪大了眼睛,“一个人居然能摇摆不定到这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