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5章 步步为营,看见高原的曙光(2 / 2)

盛唐华章 青铜剑客 1299 字 1天前

“谢陛下!”

李琬站直身躯,然后面带微笑的朝满朝文武作揖施礼,算是集体打招呼。

李瑛笑道:“荣王啊,陇右那边战况如何?你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朕讲讲。”

随后,李琬便把陇右军与吐蕃军的战况大致的介绍了一遍。

吐蕃人在撤退到青海湖一带之后,发现唐军依然紧追不舍,于是改变了军事战略,将十八万人马分作两支,留下十万人阻挡唐军的追袭,另外八万人星夜向吐蕃高原撤退。

至于吐蕃人突然改变策略的原因,大概是尺带丹朱看穿了唐军的意图,发现唐军不仅要把吐蕃人从大唐的土地上撵回去,而且还想杀上高原,直捣逻些城。

为了攻打陇右,吐蕃人先后出兵二十五万,与皇甫惟明、哥舒翰鏖战了两年,累计折损七万人。

在剑南道境内,尺带丹朱还派遣大将乞力徐出兵十万,与李光弼鏖战一年,最终折损七成,撤退到马尔康地区的时候只剩下三万出头。

这三十五万人马,已经是吐蕃全国的九成兵力,吐蕃境内剩下的兵力已经不足五万。

随着李光弼的反攻,十万唐军距离逻些城已经只剩下不足两千里。

一旦马尔康高地失守,李光弼又能够把战线向前推进八百里,直逼波窝要塞。

倘若波窝城再丢失,唐军基本上就能听到逻些城的钟声了。

在这种情况下,尺带丹朱只能命令青海湖的吐蕃军兵分两路,由皇子琅支都率领八万人返回逻些城布防,由悉未朗率领十万人阻击哥舒翰的追击。

对于吐蕃人来说,现在已经不是还能否守住青海湖一带,而是能否扭转被灭国的颓势。

在哥舒翰的指挥下,唐将李楷洛、来曜、浑释之、高秀岩、张守瑜等人兵分五路,率领十三万唐军杀奔大非川,紧紧咬住吐蕃人的尾巴不松口。

就像李光弼在《平蕃战略》中所写,如果陇右境内的吐蕃军不分兵,陇右军就死死缠住他们,给从四川进藏的唐军争取进攻逻些城的时间。

如果吐蕃人分兵,那就吃掉留下来阻击的吐蕃军,然后与川军两路挺进,合围逻些城。

经过持续两年的作战,吐蕃军队已经损失了十五万,只要能再吃掉十万吐蕃军队,基本上就可以踏平布达拉宫。

两种战略,无论吐蕃人怎么选择,只要唐军能稳扎稳打,只要后方能够保障粮草供应,那么灭亡吐蕃只剩下时间的问题。

按照李光弼的预计,快则半年慢则两年,就能把吐蕃高原纳入大唐版图,让这些落后的地方接受大唐文明的洗礼。

为了一举平定吐蕃,李瑛委任岑参担任四川布政使兼兵马大都督,委任颜真卿担任陇右布政使兼任兵马大都督,各自一手掌握省内的军政大权。

两个省的所有赋税不用向朝廷交一文钱、一粒粮食,不用向朝廷派遣一个预备兵,四川集全省之力支援李光弼,陇右集全省之力支援哥舒翰,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争取一举灭亡吐蕃,将魏巍高原彻底纳入版图。

最后,李琬又着重表扬了哥舒翰:“此人虽然出身突厥,但却对大唐忠心耿耿,爱兵如子,将士们都非常钦佩他的人品。

孤在陇右军中待了两个多月,亲眼所见哥舒翰生活简朴,不酗酒贪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此人可堪大任。”

“好啊!”

李瑛欣慰不已,“荣王亲自去边疆劳军视察,让将士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器重,也让朝廷了解到前线的情况,朕心中深感欣慰。”

颜杲卿捧着笏板提醒道:“青海湖再往前走就是大非川,那里是当年薛仁贵将军战败的地方,陛下务必降诏提醒哥舒翰在此慎重用兵,以免重蹈覆辙。”

李瑛对此深以为然,吩咐李泌道:“你们兵部即刻发一道公文给哥舒翰,让他慎重用兵,吸取大非川之败的教训,切勿重蹈覆辙。”

李泌躬身领命:“兵部谨遵圣谕!”

随后李瑛又想起了一件事,询问满朝文武道:“张相病重,中书省目前只有裴侍郎一人主持政务。

应当再提拔一人担任右侍郎,与裴卿一起主持中书省的政务,各部尚书可有举荐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