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在的朱威早都不是以前那种存不住事的愣头青了,马文晟看到的,都是朱威想让他看到的。
“多一点不好吗?”
“多一点好,多的太多了,就不好了。”
朱威轻笑一声:“我挨过饿,知道挨饿的滋味不好受,如今的时局看似平稳,实则一触即发,多存一些粮食,以应对可能的风险,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马文晟叹了一口气,知道朱威这是不想说实话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威…你若是真的有这些心思,可以直说,在座的这些人,都是将全家老小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着你干的,你总不会连这些人都信不过吧?”
朱威眯起眼睛,他知道这是马文晟最后一步试探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马文晟说的有道理,朱威余光瞥见其他人的神情,都很压抑。
这也正常,拿着一家老小的命跟着你干,你一点一滴计划和打算都不告诉他们,他们心中自然会有想法。
可是朱威说实话他们能信吗?
朱威告诉他们,未来的二十年中,大明天灾不断,每次天灾都会有数十万人惨死,他们肯定会觉得朱威在骗他们。
可若是说假话,那就更不可取了。
因为一个谎话要用无数的谎话来圆,最后的最后,也会落的一个谁都不信任谁的地步。
以前朱威不在宁夏,宋应星等人心中有想法也只能忍着,现在不同了,朱威就在这里,忍了无数时间的他们,自然想要知道一本应该他们知道的真相。
“马大人,洪武年北方一亩地产量如何?”
这点事儿可难不住马文晟:“未脱皮晒干,可产三石。”
“那如今呢?”
马文晟一愣:“两亩五石。”
朱威摊了摊手:“对,如今每亩地的产量,比洪武朝低了半石左右,这是北方的,南方稻谷稍微好一些,可是每亩地也要比洪武朝低了十斤左右,为何会如此?”
“气候变化的原因?”
宋应星突然开口,作为农学方向的专家,他总能一针见血。
朱威点头:“对了,就是气候,现在不论春夏秋冬,都越来越冷了。”
“那…这和大范围的存粮有什么关系?现在有了红薯,粮食已经不成问题了。”
朱威看着马文晟摇了摇头:“我没说完呢,马大人,你在京城六部呆的时间很长,也见过许多外人见不到的秘密,那你可曾知道我大明自开国以来,天灾几何,可有规律?”
马文晟听闻此言陷入沉思,这东西不是粮价也不是产量,记载的太散了。
见马文晟答不上来,朱威又道:“我来告诉你吧,自太祖建国以来,包括水,旱,风,蝗,地龙翻身,冰雹,雪,瘟疫所有的天灾,总计近千起了,如今不过二百六十年而已,还不算鞑靼的,而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祚,天灾总计不到五百,两宋加辽金西夏,天灾也不过四百余,元朝不过百年的时间,天灾数五百一,这样算的话,你们可看出有何不同了吗?”
“天灾…越来越多了?”
朱威点头:“对,不止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其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强度也越来越大,比如嘉靖的秦岭地龙翻身,千尺山脉平移数里,毁城无数,死亡人数八十七万!这等灾祸,在以前可能发生吗?”
说到这里朱威叹了一口气:“有些东西,我若是说出来,你们肯定觉得我是杞人忧天,可是根据规律来看,未来二十年,各种天灾会席卷大明,因此而死亡的百姓可达千万之多!”
朱威将酒壶从碳炉上拿了下来,给四人都倒了一杯:“在大灾之时,只有粮食,才能救人!所以…粮食越多越好!”
“朱威,要不要上报朝廷?”
朱威摇头:“上报了能如何?你们信我,他们可会信我?我与朱由校分道扬镳之时,给他留了那么多的人才,比如郑三俊,王之莱,刘宗周,孙承宗,左光斗。只要好好用这些人,就能将损失降到最低,而我若是插手,后果如何你们应该也能想到!”
几人都是点头,虽说朱威说的天马行空了一些,可是数据在这里放着,加上这些年天气变化太大,让他们不得不相信朱威所说。
“那…要等二十年?”
宋应星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朱威还是摇头:“我们自然不会什么都不做,这二十年,我们要西进,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