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严重的尉仇台被迫向檀石槐投降,扶余国臣服于鲜卑部落联盟,高句丽军队和汉军南撤,难以继续作战。
取得这场胜利之后,檀石槐安生了一阵子,一直到正始四年九月底才再次展开了对高句丽的攻势。
新任玄菟郡太守李忠继续率军和高句丽军队打配合,一起应对檀石槐,但是多次作战不力,不能抗衡檀石槐。
十一月中旬,汉军撤回玄菟郡,高句丽王高伯固也率领亲眷和重要官员南逃至玄菟郡境内,高句丽国境大部分被檀石槐所占领。
这次作战之后,檀石槐没有进一步入侵玄菟郡,而是停止进军,在高句丽国境内收拢人口,将相当部分的高句丽人口往北部迁移。
袁树得知情报之后,对此感到疑惑,不知道为什么檀石槐要把高句丽的人口向北部迁移到扶余国境内。
但是在十二月底,袁树得知了最新情报,了解到在扶余国境内,檀石槐正在把扶余人和高句丽人中的壮丁挑选出来整顿成军队。
他在用扶余人和高句丽人组建军队,而且大部分还是步兵,不是鲜卑人最擅长的骑兵。
袁树考虑了很久,怀疑檀石槐利用高句丽人和扶余人组建军队是有目的的,而且组建步兵,不可能是为了草原争雄,步兵最合适的作战环境,是在汉地。
他猜测,檀石槐有可能是想要利用有一定技术能力的高句丽人和扶余人组建有攻城能力的步兵军团,以此来应对他正在并州境内组建的城池、农庄联合防线。
他的城池农庄联合防线以机动防御为要点,城池和农庄各自拥有较强的防御能力,以道路相连通,遇到鲜卑人入侵则点狼烟、烽火示警,然后坚守待援。
鲜卑人若要获得财物与人口,必然要停下来攻城,这样就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机动力。
袁树会安排天雄军骑兵作为机动作战主力,趁着鲜卑人被城池农庄牵扯的时候,以骑兵突击,通过近距离接触作战消灭鲜卑人,就和之前在雁门郡打的那场战斗一样。
鲜卑人不具备和汉军正面厮杀的武器装备能力,失去相当机动力的情况下,一旦被汉军骑兵近身接战,必然损失惨重难以招架。
袁树就是打算用这样的办法来消灭鲜卑人的有生力量,逐步削弱其作战能力,直至最后将其彻底消灭。
但是如果鲜卑人组建了步兵军团,掌握了攻城能力,那么鲜卑人就能用这支步兵来围攻城池和农庄,骑兵力量相当于被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机动作战的能力。
如此,袁树之前设计的以削弱鲜卑人的机动力进而近身肉搏作战的战术效果就要打一点折扣了。
如果真的如同他所设想的这样,这檀石槐还真是个有本事的领导者,难怪能够为祸边关十数年屹立不倒。
要不是鲜卑人自己的家底子太薄,不够檀石槐发挥,要是檀石槐统领的是后来的慕容鲜卑那种实力,那还真是个非常棘手的敌人。
而当下,袁树并不担心檀石槐真的能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双方的体量摆在这里。
汉帝国太强,鲜卑部落联盟太小、太弱。
只要汉帝国方面认真对待鲜卑人,安排一个有足够能力的边境长官,有几年的准备时间,就必然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只蚂蚁就算再怎么撕咬大象的皮肤、给大象带去一些痛苦,也无法真正的消灭这只大象。
而大象只要跺跺脚,产生的震动就足以把蚂蚁震死。
袁树认为,檀石槐的战术思路没什么问题,但是在战略上,他犯了很大的错误,他错误的把袁树之前表现出来的强势认定为强大。
其实正始三年和正始四年这两年恰恰是袁树在并州势力最小、最不稳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强势只是强势,不是强大。
有军队有粮食,但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产,而是外地转运,转运的损耗之大让这种情况难以持久,成本太高。
如果这个时候檀石槐坚持南下袭扰作战,必然会极大的影响袁树的农庄、城池建设计划,必然会延长袁树获得成效所需要的时间。
但是他没有。
他或许认为他组建了步兵军团之后就能应对袁树的防御方案,但问题在于,袁树一个并州的体量就超过了整个鲜卑部落联盟,让他和平发展两年所积蓄的能量是鲜卑人难以估量的。
是,鲜卑人也在强大自身,击败了扶余国和高句丽国,打败了玄菟郡的汉军,得以控制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的国土。
他们的收获确实不小。
但是袁树这边收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