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大营派出的斥候,在半路上就撞见了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浑身浴血的骑兵们,从他们口里得知了北面大营正在遭受猛烈攻击,并且已经损失惨重。
斥候们不敢怠慢,当即带着伤势不轻的骑兵返回了大营,并且将情况层层上报,传到了南面大营的几名万夫长耳中。
这一下,几名万夫长的意见就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应该立即出兵,如今只剩下他们两个部落,若是再有损失,他们这次东侵就可以宣告失败了。
前期的劫掠,让他们获得了不少的钱粮、人口还有草原上的稀缺物资,赚了个盆满钵满,可正因为太过于顺利,让他们不舍得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想要继续深入,再狠狠地捞上一笔,壮大自家部落。
唇亡齿寒的道理,不但是太始大陆各国明白,这些没有什么文化的草原骑兵也同样清楚,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个部落也可以算是敌人,为了大局,也依然有人愿意出兵支援。
可也有另外的万夫长主张按兵不动,让他们打个你死我活,反正死的又不是他们部落的战士。
在与秦国相邻的草原上,总共有三个小型部落,其中一个已经被打残,损失了过半的战士,可谓是元气大伤,如今另外一个部落遭受猛烈攻击,损失肯定不会小。
如此一来,三个部落中,唯有他们部落战力保存完整,就算是在石门郡无法继续捞取好处,可回到草原之后,他们也可以逐步蚕食乃至吞并另外两个部落,一跃成为中型部落,实力大涨。
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眼前看得见的好处,而另外一种则是未来的好处,如何选择,几名万夫长在大帐中争吵不休,迟迟没有拿出一个方案来。
不是这些万夫长们心大,而是他们认为,就算秦军攻破了大营,也不可能真的全歼了北面大营的草原骑兵,那可是足足4万人啊。
不说草原骑兵与秦国交战向来都是胜多败少,北面大营全部都是骑兵,就算秦军战力爆棚,他们守不住大营,可仗着战马的速度以及精湛的骑术,杀出一条血路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过是付出的伤亡代价不同而已。
骑兵之所以能够成为冷兵器战争时期的王者,除了冲击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速度快,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寻常的步兵部队根本就追不上。
此刻在南面大营中的几名万夫长就是如此想法,压根就没有想过北面大营的数万骑兵会被秦军的步兵消灭,顶多也就是重创而已,对他们来说,并非是什么坏事。
至于说秦军的骑兵,他们已经得到了消息,之前为了歼灭中路的3万骑兵,秦军将所有的骑兵都派了出去,一战之下,自身伤亡也是极大,剩余不到1万骑兵而已。
这个消息当然不是他们自己打探的,毕竟游牧民族与各国百姓在各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想要派出探子、眼线,可没有那么容易,光靠收买和拉拢,费时费力不说,建立起来的情报网络也不够完善。
关键是能够做到这等程度的,也都是草原上的大型部落,还有王庭的大人物们,他们这样的小型部落,可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能力和财力。
消息的来源很是古怪,是有人故意透露给他们的,有蜀国人,也有秦国人,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怀疑是陷阱,引诱他们上钩的,没有选择相信。
可两次重创右武卫之后,他们相信了对方是真的在帮助他们,给他们提供情报。
尽管他们有些不明白,为何秦国人会帮助他们,但只要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他们就不会拒绝,不管对方有什么目的,只要他们不吃亏就可以了。
龙武卫缺乏骑兵,他们自然心中不慌,即使步兵再能打,他们一心想走,对方也拦不住,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这才是他们的底气。
这场争论持续的时间并不短,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之前,自然不可能轻易出兵,但哪怕是提议支援的万夫长也没有在意时间的流逝,尽管他们心中都很清楚,时间耽误得越久,北面大营的伤亡也就越大。
本就是不同的部落,彼此还有着想要吞并对方的心思,哪里会在乎对方的伤亡,若非是为了大局,没有人会愿意出兵支援。
当又有十多名骑兵浑身浴血地冲到南面大营,带来了北面大营的最新情报的时候,几位万夫长都有些坐不住了。
在岳父等人的猛烈攻势下,北面大营已经大部分沦陷,尤其是养着近十万匹战马的马场,都被控制住了,本就已经伤亡惨重的骑兵们,连骑乘战马逃出大营都做不到了。
只能说这些没有与龙武卫交过手的草原骑兵们,太过小觑龙武卫的战斗力了,他们认为就算下马步战,也能够击退龙武卫的攻势,结果根本就没有抗住,等反应过来局势不妙的时候,马场已经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