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离谱至极的操作(2 / 2)

就从这一刻开始,方星河的手机不停接到来自相关方面的电话,讲什么的都有。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孙总和他聊得最直白。

“你们这次拍摄的素材价值很大,展现了我国青年偶像不惧强权的风采,兼具公理心和正义感,播出去之后很能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但是新闻联播代表着国家的思想意志,现在我们加入wto在即,一切其它事情都要为此让步,不宜由官方触动米国人敏感的神经。

国家连新美协议都忍了,为了大局已经牺牲很多,所以就更没有必要在这种细枝末节上做挑衅之举了,这不是正经做事的态度……”

方星河心里的火“腾”的一下就蹿起来了。

他总算是知道民间愤青在面对“大局党”时的愤怒和无奈了。

从道理上讲,对方完全正确。

从结果上讲,现在的隐忍也确实换回了一个煌煌盛世。

但是,作为一个脾气暴躁的民间个体,我凭什么忍那些窝囊气

不等方星河开口,孙总忽然口风一转。

“但是从你个人的角度出发,录像没有任何问题,你的想法也没有任何问题,你可以随意处置,现在只是新闻联播拒绝了,你还有很多别的渠道嘛!

小方,我和你讲一句我的个人判断。

国家上层应该是很喜欢看到你这种文化标杆的出现,但也正因为如此,上面才不会轻易给你官方身份。

我听说,你的优秀共青团员是在团总才被卡住的,领导专门为你讨论过。

所以如果你想要背景,中层忌惮你的杀伤力,上层觉得没必要给你上嚼子,短期内应该没戏。

如果你想要自由,那么现在正是最好的局面,因为你只是一个民间的文化斗士,你任性也好,叛逆也罢,谁都没有资格管你……”

方星河瞬间懂了。

单从影响力和正面教育价值来讲,他拿更高级的奖章都没问题,团员更是轻松easy。

但团总就是没给。

现在说得通了——上面压根就没想收编他,因为以现在的局势,收编就等于压制,等于不能干这,不能干那,要注意影响。

相反,把他扔在民间,那他就只是一个普通个体,想干嘛干嘛。

这和后世的情形像极了——国家不能激进,但是民间随便怎么叫嚣开战,对外释放压力。

华夏民间汹涌的怒火对弯弯、港岛、日韩等地的舆论环境和政治生态造成了多大的挤压

方星河常年混迹国际互联网,很清楚的感受到,随着咱们民间开干的声音越来越激烈,周边地区的政治举动就越来越趋向于保守,这是一股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国内高层是管不住民间的声音吗不,这是一种有意的放纵。

所谓的政治智慧,就是利用起一切有利的力量。

“我明白了。”

方星河心里的火气迅速消退,笑吟吟回道:“那我就自己干了,感谢您的提醒。”

新闻联播不能放固然遗憾,可是拿回了绝对的自主权,也未必不能找到更好的用法。

比如按照原定计划,搞一个《传奇之路》的纪录片,做成光碟卖给日韩港台新加坡这些发达地区的粉丝……

只要再搞两个噱头,这玩意指定热销。

单独把冲突截出来放到地方台播,反而没什么必要,影响力太小了,浪费。

想明白了这件事,方星河也没有在国内多待,转天再次踏上飞机,来到了《苍夜雪》亚洲行的最重要一站——霓虹。

此时,其实《苍夜雪》的日文版本已经在霓虹发售超过半个月了。

封面是方星河本人躺在雪地里仰望天空的照片,书里面还有十四张各种造型的单人“剧照”——真就是按照拍剧的方式去照的,一一对应着各自的场景和状态。

封面同款大海报,已经在角川书店全国所有的店面里悬挂了整整半个月。

海报上的宣传语是:雪之寂,爱之殇,生死契阔,苍夜诛绝。

嗯,太符合他们中二的感情需求了。

除此之外,角川历彦根本没有再宣传一个字的方星河,尤其是对方星河的东南亚之行,完全保密。

他就专心把热度往《苍夜雪》本身上集中,将方星河本人留作为大杀器,准备在第二甚至第三阶段释放,所以插图根本没有标注任何说明,像是一个彩蛋一样,摆在那里。

开始上市的第一天,只有产经新闻书评专栏里推荐了《苍夜雪》。

「雪中沉沦的爱之镇魂歌——《苍夜雪》开启东亚『物哀』新维度」

起手就是物哀,只能说角川实在太懂日本。

雪之静寂与爱之幻灭交织,铸就平成时代文学丰碑。

中国14岁天才作家方星河创作的《苍夜雪》,绝非一部普通的青春小说,而是以雪国为舞台谱写的“哀史”,深深触动了本人的心弦。

主人公陈苍与楼夜雪的爱情如细雪般纯净,却被腐败的权力之网撕碎。这一故事将川端康成《雪国》中的“毁灭美学”移植至现代,更以社会派的锐利笔锋刺入现实,堪称绝对震撼之作。

文学评论家佐藤雅彦评价道:“雪既是他们爱情的襁褓,亦是埋葬的棺椁。衰败工业区的雪景,令人联想到平成泡沫破裂后的地方城市,与‘迷失一代’的无力感一脉相承。陈苍的复仇剧,如同三岛由纪夫焚烧金阁,唯有摧毁美才能拯救美——这种矛盾直击人心。”

第二天,推荐的媒体变成了两家。

《文艺春秋》刊登了另一位大物的书评,仍然是哀文化角度。

「《苍夜雪》——叩问21世纪『物哀』的终焉叙事诗」

东亚创伤与古典美的融合。

楼夜雪从教学楼顶坠落的场景,令人恍见紫式部《源氏物语》中“胧月夜之别离”。但本作的革新之处,在于将悲剧升华为“个体对抗系统”的斗争。雪都中腐败官僚的暗影,既延续了松本清张《砂之器》的社会派基因,又以方星河特有的激进结局震撼读者。

作家宫部美幸感慨:“他们如雪消散,但痕迹永存。陈苍以化学药剂与权贵同归于尽的结局,与《平家物语》的无常观遥相呼应。然而他的选择并非‘毁灭’,而是对‘记忆’的执念——这是中国年轻人对‘存在证明’的悲怆呐喊。而我们的年轻人,正在日复一日的沉迷于虚幻……”

《产经新闻》文化专栏:

「《苍夜雪》是平成日本的遗书」

泡沫破裂、就业冰河期、自杀率高企、系统性为难青少年——这些被我们封印的“负面记忆”,竟被中国15岁少年写成小说。

个体的愤怒精准刺穿明确的恶。这无疑是对日本社会惯于模糊责任回避的辛辣讽刺。

诗人谷川俊太郎评价:“他如雪冰冷,亦如雪炽烈。这部作品是献给所有背负失落的亚洲青年的安魂曲。”

……

简简单单几个短评,要素拉满。

日本刚刚经历的经济衰退,此时已经被总结为失去的十年,尽管他们不知道,自己还将继续经历“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但是那种由社会大环境衰退所构成的压抑感,实在太能触动日本人敏感的心弦。

日本的年轻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疯的

大抵就是从平成废宅出现的那一刻开始。

他们看上去并不极端,安安静静的,不打扰任何人。

然而这种情况的本质是因为他们被牢牢的困住了,被现实被外界被社会压在那里,不能动弹,所以最终放弃了一切想法懒散躺平,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想释放。

《苍夜雪》替他们释放了。

然后,方星河又在结尾把他们重新关了回去——日文版是反转结局。

这实在太残忍,却也太契合日本社会的病态。

所以《苍夜雪》毫无疑问的爆了,一天比一天热度高,不再因为作者是方星河,单纯是书本身打动了无数的日本中青年。

这种让你们爽到底,然后再重新一棒子敲回深渊的“恶魔结构”,引爆了无数日本年轻人的情绪。

离谱又不离谱的是,他们并不愤怒,反而极致狂热,宣称这是一部“写到我心灵最深处”、“撕开我的肺”、“为它哭一百遍仍然感到愉快”的书。

意想不到吧

方星河也没有想到。

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过国际市场,却偏偏在霓虹取得了甚至比本国更大的成就。

整个文学界的热烈赞美,全社会的热情追捧,令他恍若梦中。

真t的,感情这书是为你们写的!

当方星河终于驾临霓虹土地的时候,《苍夜雪》只用了短短半个月时间便已经风靡全国,成为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218万册的销量,远远不是它的极限。

此时,针对方星河本人的宣传甚至尚未真正开启。

霓虹社会对方星河非常好奇,也非常模糊,现在只差最后一个契机,就能名正言顺的将核弹引爆。

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效果,角川干了一件史无前例的离谱之事——

他把东京巨蛋租了下来,作为方星河《苍夜雪》签售会的场地。

是的,没错,最大容量可达70000人的东京巨蛋,正是方星河在霓虹亮相的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