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左右,育种司的牛车沿着田埂过来分发改良后的粮种。
秦羽踱步至此,他先是俯身细细查看粟种,只见每袋粟种上面都用朱砂标着“甲等”两个字,袋子里面还附有一张用绢布写的《育苗要则》。
他拿起《育苗要则》认真翻阅,随后与领取种子的农户亲切交谈,询问领取流程是否便捷。
听到农户们纷纷称赞粮种优质,他转头叮嘱司农吏务必继续严格把关。
看到浸种在司农吏监督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他满意地点点头。
之后,秦羽又来到灌溉区。此时,水利匠师正在调试新式的翻车,一共有十二架脚踏式的提水装置,这些装置可以把河水提升到三丈高的地方。
每台设备配备六名操作工,按照“三班轮替制”的方式,让设备全天都能运转。
正在接受培训的移民王二狗一边擦着汗一边说:“这个装置比老家用的桔槔省力多了,就是踏板之间的距离还得再调宽半掌。”
秦羽听到后,立刻与水利匠师交流起来,对王二狗提出的建议给予重视,要求尽快调整踏板间距,以更好地服务农事。
中午12点左右,后勤队的妇女们推着独轮车开始配送饭菜。
每个耕作组领到的陶罐里面装着固定的食物配比:三升黍米饭、两勺盐渍菘菜、半合豆酱。
回收餐具的时候,需要经过医官检查,如果发现破损的陶碗超过了总数的两成,就扣除这个组第二天的荤腥配额。
下午1点30分左右,田监使拿着红黑两种颜色的令旗开始巡查。
如果黑旗指向某个地方,说明那里的耕作没有达到标准,这块田需要马上返工。
要是红旗举起来的区域,说明那里的耕作者很优秀,他们可以提前半个时辰收工,还能得到一块写着《先进农户》的木牌。
得到嘉奖的荆州移民李三郎捧着木牌感慨地说:“这里的考核比县衙里的里正管得还严,不过多劳多得的规矩真的很实在。”
下午5点左右,各个耕作区开始验收当天的成果。
丈量吏用标准的六尺杆一块一块地测量翻耕的面积,书吏在桦树皮做的账簿上记录下数据。
完成了规定任务的农户,可以凭着盖有官印的竹筹,到仓曹那里兑换额外的小麦或者麻布。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三十辆装满秸秆的牛车沿着硬化的渠堰返回堆肥场,为第二天沤制绿肥做准备。
傍晚,天色渐暗,劳作一天的人们陆续从田埂离去,身影在村口渐渐消失。
秦羽,身为大秦镇的领主,虽事务繁多,却也会偶尔抽出时间来到田间巡视。
所以即便只是偶尔巡视,每次他都格外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