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榷酒制度,灵活多变,大致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官酿官卖,由官府控制酒的生产和销售,直接获取利润。
二是官酿民卖,官府酿酒后交由商人销售,从中收取榷酒税。
三是民酿官卖,允许民间酿酒,但必须卖给官府,官府再进行销售。
这种灵活的制度,使得朝廷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确保财政收入。
而此刻,太子宫却承担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五百名宫女将在金明池表演踏歌。
这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因前几日,皇后何氏与太子妃扈三娘闲聊时,提及民间踏歌的盛况,太子晁雄征便主动请缨,愿在中秋宴上呈现一出更为精彩的宫廷踏歌,以娱圣心,博母后一笑。
中秋佳节,月圆如镜。
太子晁雄征携太子妃扈三娘一同前往皇宫赴宴。
宫门前,仪仗队早已等候,彩旗飘扬,鼓乐齐鸣。
扈三娘先行去往后宫拜见皇后,晁雄征则步入大殿,与百官一同宴饮。
大殿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宫女们身着彩衣,穿梭于席间,为宾客们斟酒布菜。
席上摆满了山珍海味,珍馐佳肴,令人目不暇接。
晁雄征举起酒杯,朗声道:“诸位爱卿,今日乃中秋佳节,朕甚是欢喜,愿与诸位共饮此杯!”
“臣等敬太子殿下!”百官齐声应道,举杯一饮而尽。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发热烈。
李逵那粗犷的声音在殿内回荡:“这酒,不够劲!再来一坛!”
晁雄征微微一笑,说道:“铁牛,这御酒可不是寻常之物,喝多了可是要误事的。”
李逵有些不服气,嘟囔道:“俺老李千杯不醉……”
一旁的武松见状,连忙劝道:“哥哥,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这御酒后劲十足,还是少饮为妙。”
李逵这才作罢,闷头吃起了菜。
“太子殿下,”户部尚书上前一步,躬身说道,“今年的财政收入……”他顿了顿,压低声音道,“似乎有些……”
户部尚书的话音未落,晁盖放下酒杯,龙颜之上略带忧虑:“近来国库开销甚巨,诸位爱卿当以节俭为先,共克时艰。”他目光扫过众人,语重心长,“朕听闻太子宫用度颇丰,不知可有此事?”
百官屏息凝神,皆知皇帝素来节俭,此事若处理不好,恐会引来龙颜震怒。
晁雄征闻言,从容起身,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父皇所言极是,儿臣府中用度的确不少。不过,儿臣另辟蹊径,开设票号,不仅解决了府中用度,还略有盈余,可补贴国库。”
此话一出,殿内一片哗然。
票号之事,早有耳闻,但众人未曾料到,太子竟能将票号经营得如此出色,还能反哺国库。
晁盖”
殿内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百官纷纷向晁雄征投去赞许的目光。
这时,李逵放下手中的鸡腿,瓮声瓮气地说道:“太子殿下,俺老李最喜欢喝的就是好汉酒,那酒,够劲!可惜现在喝不到了!”他一脸惋惜,仿佛错失了人间美味。
晁雄征笑了笑,说道:“铁牛喜欢好汉酒?此事好办,过些时日,或许能有供应。”
李逵闻言,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如同两盏铜铃:“真的?太子殿下真是俺老李的知音!不过,几百斤哪里够俺老李喝的?能不能再多来点?”他搓着手,一脸期待,那贪婪的模样,惹得众人一阵轻笑。
晁雄征故作沉吟,说道:“这个嘛……要看铁牛的酒量如何了。”
李逵一拍胸脯,豪气干云:“俺老李千杯不醉!莫说几百斤,就是几千斤,也不在话下!”
晁雄征哈哈一笑,正欲调侃几句,忽然想起一事,饶有兴致地问道:“铁牛,你这几日,喝了多少酒啊?”
李逵挠了挠头,憨笑道:“也没多少,也就……十斤吧。”
晁雄征眉毛一挑,语气带着一丝疑惑:“五日,十斤?”他似是想到了什么,眼神变得有些古怪,“铁牛,你这十斤酒……莫非是……”他的声音戛然而止,目光紧紧盯着李逵,等待着他的回答。
晁雄征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李逵,一字一顿地问道:“铁牛,你这十斤酒……莫非是……吃了?”
李逵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大白牙,憨厚地挠了挠头:“嘿嘿,太子殿下英明!俺老李就是吃了那十斤酒,那酒糟,香!甜!比那蜜饯还好吃!”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