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7章 八百个跟头(2 / 2)

“不,我想你误会了,”李学武微微眯着眼睛看着她说道:“我们的制度由着先进性和代表性,我更希望圣塔雅集团在引进技术和标准的时候做出适应内地发展和需要的调整和修改。”

“要打造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内地需要的工程建筑体系,要一个属于内地的行业标准。”

李学武的话说完,香塔尔终于理解图穷匕见这个成语的用法了,他这一刀直接戳在了她的心口窝。

稳,准,狠,一刀致命。

——

“来接孩子啊,才下班”

李学武一下车,便有老邻居们上来打招呼。

有的是顺路,有的是故意顺路,就是为了在他面前混个脸熟。

对于大院里的邻居们,李学武一贯是和颜悦色,保持着应有的和气和态度。

一一应了声,答复之后这才进了大院。

迄今为止,把他惹毛了的,好像还真就只有死鬼三大爷一个人。

这老抠儿把他恶心了个够呛。

当然了,他也没饶了对方,两人属于互相伤害,一报还一报。

也不知道为啥,此前大家认定的,后院刘家父子俩才是鸡飞狗跳的根源,可当闫富贵没了以后,这院里却真的消停安宁了下来。

尤其是院里进了新人添了口以后,任是谁都能感受得到,大家的日子平淡了许多。

可千万别说平淡不好,平平淡淡才是真啊。

没谁想要见天儿的看人家热闹,家长里短的,前院闫家已经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大院里才三四年的工夫,巨大的变化让大家都有种想要按下心来好好过日子的心态。

其实大院里的变化,正映衬了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变化,大院里人心思定也反应出了当前时代普遍的思想。

反正李学武现在很少见到大院围墙上再有张贴五颜六色横幅或者条幅的了,也没有贴一些大字告,对某些人进行人身攻击的情况。

这种手段已经落伍了,现在的矛盾也转移到了其他的方向,底层老百姓反而是最先稳定下来的。

“呦,今儿下班可早啊。”

刘海中从后院里出来,见着李学武笑着打了声招呼,“我还整琢磨着,啥时候见着你问一嘴。”

“咋地了,您还有要问我的事啊,”李学武玩笑着说道:“可千万别为难着我。”

“呵呵呵——是保险的事。”

刘海中倒是直接说了,没跟李学武扯别的,坦率地问道:“你说这保险应该不应该办啊”

“如果按照职工福利待遇算的话,我们的养老和医疗是不用自己另交的。”

“还有就是工伤保险、企业年金以及住房公积金,我到现还没弄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

他看着李学武,认真地问道:“你要是有空就给我说说我也好跟院里传达一下。”

“要我说啊,任何保险都没有白交的。”

李学武想着接了孩子赶紧回家吃饭的,这会儿也是长话短说,捡重要的讲了。

“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咱们集团企业自持的,这意味着您在拥有原本的保险基础上,再享受一定的福利保障待遇。”

他解释道:“您也知道,按照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厂医院的救护范围内,并不能完全覆盖到所有的医疗救护范围内。”

“企业医疗保险作为一种补充,有效地给企业职工增添了一份保障。”

李学武见李姝领着弟弟从屋里出来了,便招了招手,继续说道:“我给您说实话,原有的保险制度是企业缴纳,工人享受,往后一定会有困难。”

“至于说会怎么困难,怎么处理,我现在不知道,也没法讲清楚,我说了您就一听。”

他接了儿子抱了起来,道:“厂医院这一次制度变革,上新了很多设备和器械,作为联合工业医院,不可能亏损运营的,您得有个心理准备。”

“再说养老保险,企业缴纳的部分,你们能领到多少不用我说,有现成的例子在。”

“缴纳企业自持的养老保险,多领一份养老金总不会错的吧企业年金也是一样。”

他看向刘海中解释道:“您要是觉得没有几年就退休了,完全可以不交,但刘光天应该交的。”

“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是两回事,工伤保险是一定会进行商业化运行的,这个厂里已经决定了。”

李学武认真地讲道:“未来企业会给职工缴纳工伤保险,有了事故发生,一切费用都是从保险里扣除,不会再有特别抚恤金的存在了。”

“这——这不是说厂里不管了”

刘海中惊讶地问道:“难道出了工伤,还得是保险来管我们的救护和护理”

“原则上是这样的,而且还有特别的要求,”李学武看着他强调道:“正常的工伤会覆盖到所有的养护,但违规操作是不在范围内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和规范工人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标准来施工,否则出了事厂里不管。”

“这——这可真是——”

刘海中一下子愣住了,有点不能接受这种转变。

李学武点点头,说道:“您的心情一定同其他职工一样,难以理解这种制度的变化。”

“但您要知道,以前厂里出了事故,难界定是谁的问题,更难衡量补偿标准。”

“但把问题交给保险,有着专业评估和管理团队来负责,什么样的工伤都有了补偿标准。”

“这其实对职工更有利啊。”

李学武颠了颠儿子,继续说道:“其实包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未来都会进行商业化运行。”

“企业年金和住房公积金更适合年轻一代的职工,毕竟要考虑到未来生态工业区工人新村的房屋转化和出售的问题。”

李学武讲到了核心问题,“厂区内部的土地和房屋性质与咱们大院不同,不受房管局管理。”

“厂里现在把这一块儿工作交给了劳服公司,后勤也在负责,但未来会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负责。”

他点点头,说道:“您只需要知道,任何保险都不是白交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未来需要进行缴纳和登记,目前除了工伤保险是强制的,其他还是自愿缴纳。”

“我再多说一句,”李学武笑着讲道:“医疗保险也好,养老保险也罢,您缴纳一块钱,厂里同时给您缴纳一块钱,您的保险金可是两块钱啊。”

“啊啊,我有点明白了——”

刘海中也是听了个糊涂,似懂非懂的样子,不过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李学武他们这些领导一定是会缴纳和登记的,甭管是做样子还是做代表,他们绝对不会亏了自己。

“这保险还真不是你想多交就能多交的,也算是一种待遇了。”

李学武点点头,说道:“干部的工资高,缴纳系数不变的情况下,交的钱也多,厂里给补的也多,实际所得也多,您明白了吧。”

“明白,明白了,”刘海中要算这笔账就清楚的多了,“工资越多,享受的保险待遇越多是吧。”

他就说嘛,这些领导干部琢磨出的保险政策一定是有猫腻的,不会让他们自己吃了亏。

这样看来,交的多、补的多、得的也多。

以养老保险为例,他按40块钱的标准交,李学武按130块钱的标准交,退休领到的养老金就差着成倍的系数呗。

现在还看不出来,等退休了就知道了。

“爸,您还没去呢,”刘光福带着个女人从后院出来,见着他爸站在这说话,离老远的便招呼了一声,等走过三门才看见李学武,不好意思地招呼道:“李哥,我没看见您在这。”

“呵呵,这是要出去啊。”

李学武打量了他一眼,也看了他身边的女人,看样子是他媳妇呢。

早晚来了这么多趟接送李姝和李宁,刘光福的媳妇儿他还真是第一次见着。

刘海中也反应了过来,点了点儿媳妇给李学武介绍道:“这是光福媳妇,叫陈玉琴。”

介绍完了儿媳妇,他又介绍了李学武道:“这是住在咱们对门的,咱们厂里的秘书长,你跟着光福叫李哥吧。”

“李哥好——”

陈玉琴倒是会说话,微笑着点点头,算是打了声招呼。

李学武则也是点点头,回应道:“我们不常回来,第一次见,但我也是从小在这个院里,二大爷看着长大的,不用多客气。”

“隔壁老孙家,说是晚上坐一会儿,让我过去,我这不是遇着你了嘛,想多问一嘴。”

刘海中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道:“其实也没啥事,现在家里有他们两口子,我倒是闲着了。”

“挺好的,光福是要说买车吧,买了吗”

李学武想起了前段时间他问自己的事,打量了对方说道:“我是听说现在的活很好干,真有这个心思也别错过了机会。”

“还在想着呢,有点犹豫不决。”

刘光福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一想到一千多块钱扔出去,就有点心疼,我现在挣钱也不容易。”

“也是,还是得看个人意愿和打算。”

李学武点点头,示意了对面闫家问道:“闫解放兄妹仨应该还行,你没打听打听啊”

“打听了,解放也没瞒着我,确实辛苦,也确实挺赚钱的,很多人都跟着买了车跑运输呢。”

刘光福点头解释道:“尤其是联合储蓄银行有了贷款的政策以后,咱们厂职工没机会进厂的子女都在琢磨这个,不少已经买了车开始干活了。”

“这也是厂里给职工子女开的一条出路,”李学武看着他讲道:“如果你没有现在的工作,其实也是要考虑走这条路的。”

“贷款买一台三轮车,去货运站跑运输,全年都有活儿,包括咱们厂里的供应链系统、短途运输、工件运输以及全城的货运和客运。”

李学武看着他说道:“咱们职工子女反应还是慢了,排子车工人早就大胆地开始干了。”

“我也在跟货运站的人提意见,要把更多的运输任务交给红星厂职工子女来做。”

“我听说了,解放回来跟我说的,”刘光福笑着解释道:“他说咱们厂职工子女跑运输,其实比外面的人好做,因为很多货都是咱们厂里的任务。”

“你们也都知道,目前厂里正在进行人事制度的变革,很多职工子女无法接班上岗。”

李学武讲道:“不是厂里绝情,不优待职工子女,而是新时代的新式装备和设备没有一定的文化和基础是完成不了实际操作的。”

“尤其是日新月异的产业标准升级管理,就算是二大爷上新的生产线,他也含糊。”

“这个是一定的——”

刘海中点点头,说道:“我去看光天的时候往新厂转了转,确实标准很高,确实不一样。”

“二大爷这样的高技术人才都含糊,你说没有文化基础的职工子女进了厂能干嘛”

李学武摊开了一只手,讲道:“未来三产和配套型产业,会向厂职工子女进行一定的倾斜。”

“除了现有的从联合学校考进厂这条唯一的通道,就只有当兵转业或者退伍才能分配进厂。”

他很直白地讲道:“剩下的就只能做厂里的配套服务和劳动,在这一点上,厂里未来都不会动摇,因为现有的厂职工人数太多了,必须压缩。”

“所以,先有了这个机遇,谁先反应过来,谁就先得了,再有就得等以后了。”

李学武瞧见母亲从屋里出来,笑着点点头,说道:“行了,我们这也得赶紧回家吃饭了。”

“京茹月份大了就别累着她了,要不行我过去住几个月,给你们做做饭,带带孩子。”

“还是算了吧,家里也有一摊子事呢。”

刘海中一家同李学武母子两个道了别离开,李学武则也给母亲说了会话。

“我回头再研究研究,看有没有合适的,再请一个来家里帮忙,等京茹生产了,孩子大一点了再安排。”

“你们俩也真是,一个会做饭的都没有。”

刘茵叹了口气,说道:“让你们在单位吃也不现实,毕竟还有孩子在家呢。”

“实在不行啊,孩子就在我这吃了饭再回去,你们两口子都在单位里吃得了。”

这安排倒是跟现在很多双职工家庭一样,孩子在奶奶或者姥姥家吃,夫妻二人在厂里吃。

有的人还会算小账,媳妇儿厂里的饭菜便宜,就会顺着借媳妇儿的光吃晚饭。

哪怕是节省一分钱呢,也会这么做。

“再说,再说吧——”

李学武知道母亲是节省的性格,不想李学武再请个保姆多钱。

秦京茹从现在开始算,怀孕生孩子,等孩子大一点,至少也得一年半才能再上班。

就算是把孩子带到李学武家里来,那也得忙活着好几个孩子,终究是不方便的。

秦京茹很担心李学武不用她,其实李学武心里也琢磨着是否继续用秦京茹。

都是当妈妈的,他怎么好意思让秦京茹撇了自己的孩子来照顾李姝和李宁啊。

就算是她有婆婆帮忙,也割舍不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啊。

所以,他更倾向于请个姑娘来家里做事,这样既方便,又保险。

真请个小媳妇来家里,时间长了,哪怕是秦京茹,丈母娘也会多想。

现在都只是安慰秦京茹,不让她多心,等真的生了孩子,韩建昆的工作也稳定了,她也就不想着来家里上班了。

至于说从哪里请人,找这样合适的,李学武也在琢磨着,这个时候请人帮忙,真是个麻烦事。

家里有很多东西需要一个安全且信任的人来做事,真像秦京茹这样的还真就不多见。

顾宁曾经提过,想要问问单位,有没有合适的保姆,这个年代确实是有这样的服务岗位。

但从单位里出来的,哪个不是奶奶,到时候是人家伺候他们啊,还是他们受人家的气啊。

李学武每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都恨不得努努力,依靠自己的级别混到配置服务员。

其实冷静下来,他也不由得苦笑,笑自己想瞎了心了。

就算是配置了服务员又能怎么着,这年月服务员出事的也不少,不是跟保卫就是跟领导的。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啊”

秦京茹见他们爷仨进屋,便抱怨道:“饭菜都做好了,可左等右等你们就是不回来。”

“遇着后院二大爷了,多说了几句。”

李学武一个人抱了两个孩子,像大力士一般。

李宁学会走路了,是真正的走路,不再摔跟头了,可能是拜够了。

有人说小孩学会走路的过程要摔八百个跟头,吃够了苦头才能学会走路。

李学武也不知道李宁到底摔够没摔够八百个跟头,现在倒是比以前活泼了,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当然了,他说的话李学武是听不懂的,他姐姐大概能听得懂,姐弟俩从车上就说个不停。

韩建昆自从同聂小光交了班以后,早晚便不再来家里吃饭了,都是在单位吃。

由于工作的缘故,他这刚熟悉岗位,倒是真用了心,经常的加班。

等从单位回来了,才会来家里接秦京茹下班。

聂小光是不在这吃饭的,送了李学武以后便会开着车回厂,他现在也住在小车班宿舍。

到了夏季,生活好像有了一点点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