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暴露了(2 / 2)

再则就是说变法在大宋没有根基,反对者众多,注定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已经是元佑党人能做到的极致了,还能如何?

接下来就该是哪些拎得清的贡士们,知道皇帝想要听什么,看到什么样的文章,然后顺着皇帝的心意去写批判元佑党,吹捧变法好的文章。将元祐党人彻底钉死在了大宋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可为什么,作为李清臣的主考官,因为一篇考生的策论会如此偏激?

赵煦接过了试卷,眉头紧了紧,有糊名,这很不好。

他是皇帝,也不能破坏规矩,就照着誊录的卷子读了下去。开头的几句,赵煦如沐春风,这个士子还是有点眼力见的,知道先帝不容易,兢兢业业的处理朝政,最后却累死在了朝堂之上。但读着读着,赵煦的脸色凝固了。

这压根就不是一篇以吹捧变法为格调的策论,也不是以批判变法派和保守派的策论。这是一篇看着很浅显的人口问题的策论。

一开始,赵煦觉得《治平篇》这个题目有点小题大做。

天下治平,哪里是没有从官经验的贡士能够看得透的道理?

可随着一系列的数据出现,赵煦紧张了起来。抬头看向了李清臣,询问道“李爱卿,这文章可属实?”

在光天化日之下,让李清臣睁着眼睛说瞎话,肯定不现实。更何况,边上还有个苏辙,到时候苏辙读这篇《治平篇》的时候,肯定会对他挑刺,还不如实话实说。但这话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出口,真的很艰难,只好点了点头。

表示数据大部分属实。

一个王朝的兴盛来源于人口的增加,一个王朝的覆灭,也会是人口的增加。

这已经不是变法能够解决的问题了,大宋从建国开始,就一直修建水利,开垦荒地,派遣农官督导百姓种植。但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产出并不大。随着人口继续增加,百姓终究有一天吃不上饭。这个局面,变法派破不了,保守派也破不了。

而皇帝,赵煦急的快哭了,他早知道殿试会遇到这等棘手的问题,他之前还为何心心念念的想着要主持殿试?

这不是坑自己吗?

皇帝不会骂娘,但心中也想要将这个捅破天的魂淡士子抓来,好好质问他,原本相安无事,装作看不见,不好吗?

为什么要捅破?

赵煦甚至感觉自己之后的岁月里,会在惊恐中度过。

毕竟大宋的臣子改朝换代,还能当官。但是大宋的皇帝改朝换代,只有死路一条。

而当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就是大宋覆灭的时候。也许是一场天灾,也许是一场人祸。

章惇气地将卷子拍在了书案上,更气人的是,这份《治平篇》根本就没有策的格调,就说了人口暴增之后的结果,却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匆匆写了个结尾。还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大宋要引以为鉴!”

断章断到如此让人愤怒,章惇嫉恶如仇的性格让他怒章,想必有万全之策,不如陛下将此人召入宫中,仔细询问。”

“那么名次怎么定夺?”苏辙自然不愿意让这等有意思的小家伙黜落,即便皇帝一时间捏着鼻子认下了这个新科进士的狂妄之语,然后永不委任官职,这也不符合他的心意。他觉得自己应该保一保,这位的素未蒙面的新科贡士。

“给他名次又如何?”章惇毫不在意道“他能看出人口之论,关乎国运,足以见得此人见解非凡,高官厚禄我大宋从来没有苛责过天下士子。三甲以内,任他选。”

相比其他人,章惇做事果断的多。他根本就不给苏辙继续纠缠的机会,果断堵住了苏辙的口舌。

“拆糊名。”皇帝赵煦这时候也知道,自己不能退缩,真要是毁了卷子,倒是干净了。但问题不解决,还是一桩心病。

内殿押班,宦官郝随拿来剪刀,绞开了卷子的糊名出,惊叫起来“是李逵!”

他一半是惊的,一半是怒气使然,这黒厮是他郝公公的仇人呐!

李逵的逆袭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