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边地移民政策(上)(2 / 2)

而目前,李渊麾下的千户所广泛分布在上党、太原、雁门和河东这四个郡。

李渊心中早有盘算,他计划将上党、太原和河东的千户所迁移到定襄、云中以及五原这三个地方。

如此一来,便要迁移近三十万百姓,这已经是他目前所能承受的极限了。

因为再多的话,他实在是拿不出那么多的百姓了。

随着定襄、云中、五原三郡的收复,李渊麾下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从人多地少转变成了人少地多。

目前,李渊治下共有军民两百三十余万,其中河东郡有七十八万口,上党郡有五十余万口,太原郡有六十余万口,西河郡有十五万口,雁门郡有二十五万口。

河东郡的人口最多,而西河郡的人口则是最少的。

经过深思熟虑,李渊决定在明年至少从河东郡迁移十一万人,从太原郡迁移八万,从上党郡迁移九万,共计二十八万口。

这些人将被安置在边郡各个地方或要塞,七万余户的百姓将会在定襄郡、云中郡、五原郡三郡建立军堡扎根于此。

然而,这对于李渊来说并非易事。

在未来的两三年里,这七万户的百姓都需要他来提供生存所需,这无疑给李渊的后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果不这样做,那么边境地区就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即使打下来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历代王朝在面对胡人南下侵犯时,会不断地丢失城池和土地的原因所在。

胡人可以持续不断地与你在边境地区僵持对峙,而中原王朝却无法承受这样的长期消耗。

维持边境地区的稳定需要高昂的成本,而且这种投入是源源不断的,很容易将一个王朝拖入经济崩溃的深渊。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实行军户制度之后,才稍微得到了一些缓解。

但这里所说的只是缓解,而并非彻底解决。

实际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边关问题,其实并不困难,方法就是迁移人口以及提供足够的钱粮供给。

然而,恰恰就是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为了几乎历代所有王朝都难以跨越的难题。

如今,李渊竟然决定向边境地区迁移人口,并拨付大量的钱粮,这显然是受到了后世思想的影响。

他想要深入草原地区,从根源上解决胡人问题,遏制胡人继续南迁的趋势。

然而,李渊的这种想法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难以被普遍接受的。

尤其是当李渊提出出兵定襄、云中、五原这三郡的决定时,他麾下的黄都和阎忠都表示坚决不支持,甚至可以说是强烈反对。

实际上,早在李渊出兵西河郡的时候,他麾下的一些官吏就已经隐约流露出了反对的态度。

毕竟与其攻打胡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决定,有这实力,还不如攻打河北或者中原。

最起码打下来,还能占领。

然而,由于当时李渊的威望极高,使得这些人都不敢直接表达自已的意见。

对于他们来说,出兵西河郡不过是一件小事,只要能收复东南一角的十三县就足够了。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李渊竟然在行军三个月后,直接将美稷攻打下来了,收复了西河全郡。

这完全超出了当时许多官吏的预期。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今年年初,李渊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迁徙了四万户百姓到西河郡,并推行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军户制度。

这种制度规定,百姓为军,开垦土地,并将其划归个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