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府,丹徒县。
这是赵佶去年南逃落脚的地方。
赵佶之所以选择在镇江府丹徒县,是这里的战略位置很重要。
丹徒县在历史上也是重镇,南北朝时称京口。到宋朝设立润州,治所在丹徒县。
宋徽宗改润州为镇江府,治所仍在丹徒县。
丹徒县北临长江,从长江北上,走大运河进入汴河,再从汴河能直达开封。
镇江府不仅能北上京都,又能遥控两浙路和江南路,控制整个江南地区。
这是赵佶选择的原因。
赵构带着赵佶赐予的血诏到了镇江府,很快和镇江知府翁彦国搭上线。
翁彦国今年四十六岁,有精力有经验,正是一个官员的大好年华。
历史上,翁彦国先担任镇江知府,因为拥护赵构登基,担任江宁知府,兼江南东西路经制使,堪称地方大员。
此人极度贪婪,视财如命。
担任江宁知府期间,赵构拨款十万两银子,让翁彦国修建行宫。可是翁彦国拿了钱不办事,私吞了钱上奏折说钱不够,请朝廷再拨款四十万两银子,又继续贪墨。
最后民怨爆发,被赵构处死。
赵构来到镇江,翁彦国没有立刻巴结,观察了一段时间。遇到朝廷放宽盐钞的管控,翁彦国的利益受损,才主动找到赵构。
得知有太上皇的血诏,翁彦国更是进一步牵线搭桥,把江南各路的官员和商贾,都聚集在赵构身边。
没有太上皇的血诏,敢响应赵构的人不多。
可是有了太上皇的血诏,加上朝廷改革盐钞触动太多人的利益,导致这些人为了利益聚集在赵构身边。
行宫,大厅中。
赵构和翁彦国、杨通坐在一起。
翁彦国是官员代表,杨通是大商贾的代表,两人是带头支持赵构的人。
翁彦国道:“康王殿下,有太上皇的血诏,有朝廷打压江南的乱政,我们能聚集人心。一旦朝廷改变策略,人心会浮动。我建议,趁此机会举起清君侧的大旗,聚集江南的兵力杀回去。”
杨通点头道:“康王起兵,江南商贾支持您一千万两银子。我等就一个条件,请朝廷把盐钞专卖之权,交给我们管理。”
赵构看着翁彦国和杨通,明白他们的诉求。
一个求权,希望通过清君侧,从而掌握最大的权势。
一个求利,希望把江南这片膏腴之地的商业控制在手中。
这是勾结在一起的。
赵构的内心,都有一刹那的心动,因为有真金白银,有真正的士兵,真能笼络一批兵力。
可是想到皇帝御驾亲征,把太上皇算计得死死的,连他在江南都是皇帝的算计。
尤其,皇帝的军队不一样。
和皇帝对着干,是找死,还是做皇帝的刀更好。将来去外藩为王,当土皇帝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要飘!
不要躁动!
赵构自我调节一番,正色道:“两位的想法,我自然明白。只是即便清君侧,也会遭到诟病。”
“我知道你们很急,可是,不能急。”
“我得到消息,太上皇逃出了东京城,往江南来了。我们再等一等,有太上皇在,借助太上皇的名义废掉皇帝,杀回去才名正言顺。”
赵构笑道:“你们说呢?”
翁彦国想了想,说道:“康王谨慎多智,臣佩服。”
杨通笑道:“我没意见。”